【Meet 大南方】裝上 AI 大腦與數位神經!新創怎麼破解半導體「知識+數據」雙重斷鏈?
- GoEdge.ai

- 8月2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2025.08.23
優智能執行長陳建志博士於【南方創新力:亞灣 AI 半導體經濟論壇】主題演講中,分享如何透過 AI 將分散於不同來源、不同格式的數據加以整合,建構為統一的智慧模型,並具備持續學習能力,能像專家般不斷吸收新製程與經驗,讓分析更精準、應用更靈活。

當「留不住人」成為常態,GoEdge.ai 如何截斷人才流失的知識斷層?
「人才荒一直都是最大的問題。」GoEdge.ai 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建志在開場時不先談技術,而是先談人才。「但這件事情,其實不是只有找不到人,最大的問題可能是『留不住人』。」
在晶圓製造端辛苦培養、積累了寶貴製程經驗的工程師,不斷地流向更上游的 IC 設計端,每一次的人才出走,都伴隨著企業核心知識資產的無形流失。這種「人才食物鏈」不僅造成了高昂的招募與訓練成本,更讓資深員工的寶貴經驗難以傳承,成為管理者心中難以言說的痛。
這也是 GoEdge.ai 決定從問題根源下手的原因。
透過 AI,GoEdge.ai 將散落在不同來源、不同格式的數據,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模型,並讓這個模型能夠像人類一樣,持續學習新的製程與經驗。
同時,GoEdge.ai 更藉由兩大核心演算法,將老師傅的經驗數位化:一是「多變因資料分析與邊緣 AI 推論引擎」,二是「多目標優化跟參數調校平台」。前者如同資深工程師的「眼睛」與「大腦」,負責從複雜的數據現象中,快速判斷出異常的根本原因;後者則如同他的「雙手」,在知道問題後,能快速給出最佳的參數調整方案。
透過自動化,GoEdge.ai 可以在研發端和製成現場等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幫助。
「在半導體 RD 端的應用上,RD 工程師過去做的工作,多半在所謂的『試錯』,這段過程就花掉他們 60% 到 80% 的時間。」陳建志指出,為了在無數個參數組合中找到最優解,沒經驗的工程師可能要比有經驗的人多花上一倍的時間。
GoEdge.ai 藉由演算法迭代修正參數組與參數值,讓工程師在下班前設定好目標,AI 就能在夜間的 8 到 10 小時內,利用平行化運算,自動進行大量的模擬與迭代。隔天上班時,一個趨近最佳解的參數建議就已出爐,且成功率達到 9 成。
「以目前為止的實績,我們在一個為期 10 個月的專案中,成功為他們的工程師團隊節省研發時間。」陳建志強調,這意味著 AI 不僅是輔助,更是研發效率的倍增器。
如果說研發端考驗的是速度,那麼智慧製造現場考驗的就是深度。要如何將難以言傳的直覺轉譯為可執行的程式碼?GoEdge.ai 的 AI 系統透過學習大量數據,輔以資深工程師的判斷經驗,煉就了分辨真實訊號與雜訊的能力。當系統面對潛在的製程缺陷時,它能精準判斷這是一個需要立即處理的警報,還是可以忽略的系統誤報。
「AI 會採取實際行動,避免讓工程師疲於應付大量誤報。」在實際案例中,這套系統不僅成功幫助客戶大幅降低設備誤報率,更重要的是,它讓助理工程師也能透過AI的診斷建議,快速上手。
資料引用來源:Meet 創業小聚
作者: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
報導時間:2025.08.23




留言